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世称之杜工部、杜拾遗,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35岁以前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5年(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10年。天宝14年(755),44岁的杜甫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770年冬,逝于长沙至岳阳的航船上,享年59岁。

杜诗现存1400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歌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就艺术特色来讲,杜甫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如《丽人行》中,对杨氏兄妹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其次,诗歌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再次,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思想核心在诗歌创作,以忧国忧民为主线,以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