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一些地方又称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遭楚怀王放逐,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自尽。据说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吊屈原。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怪物吃屈原的尸身,便将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怪物吃饱了肚子,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还把雄黄酒到进江里,迷晕蛟龙。以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在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来纪念屈原。

在民间信仰中,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由于时值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形成了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