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一股文化热潮,出现了一批旨在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挖掘的青年作家,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寻根文学”。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棋王》、《孩子王》、《树王》,王安忆的《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贾平凹的《商州初录》,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其中,阿城的《棋王》作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王安忆的《小鲍庄》被公认为是寻根小说的佼佼者,韩少功的《爸爸爸》被称为“寻根文学”典型代表。

寻根文学的社会背景在于,首先是文化热,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逐渐进入中国,如何应对这些外来思想,一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需求;再就是作家的因素,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知青作家担任着主要角色,他们利用自己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遗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寻根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立足于民族土壤之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学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意蕴。

“寻根文学” 无疑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剖析。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挖掘那种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致使作品与现实的疏离,此举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