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唐太宗(598—649)是唐朝第2位皇帝,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全名李世民,意为“济世安民”,太宗是其庙号。李渊之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贞观23年(649)5月26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谥号为“文皇帝”。
617年,李世民与其父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攻取长安。后李世民被封为京兆尹、秦国公、赵国公。618年,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 德,是为唐高祖。李世民被任命尚书令,后被封为秦王。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6次大的战役。其中李世民就指挥了4个,打败了据有金 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父子,消灭了陇东集团;继而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失地;武德4年(621)又打败窦建德, 消灭夏政权;还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仅两个月就取得了平定刘黑闼战役的胜利,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武德9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镜,强调以民为本,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唐太宗在位期间,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科举制等政策,注重人才的选拔,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外交上,加强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贞观4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贞观9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14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贞观15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贞观年间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亲征高句丽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尽管如此,唐太宗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