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到目前,我们所见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在宋代。中国影戏在北宋的汴京兴起和发展,与其水路都会的地理环境和当时商品贸易及商业交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都沉溺于对现世物质的享受和世俗欢乐的追求有着密切关系。影戏也只有在这种经济发达,崇尚享乐,民艺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北宋的都城是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也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地。自从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影戏艺人随着徒民四处流浪,并且在各地扎根繁衍,后来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三个大区域性流派,它包括:金兵入侵将影戏艺人掳到北方而形成北方影戏,影戏艺人随宋军南迁而形成中原至江南一带的中南部影戏,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而形成的西部影戏。

陕西皮影

西部皮影以陕西的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要代表。陕西皮影有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东路皮影以渭北的华县、大荔、澄城一带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形体小巧,刻工精细严谨,色彩富丽,多以碗碗腔戏曲人物为主;西路皮影以凤翔、歧山、礼泉一带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形体较大,粗犷有力,多以弦板腔戏曲人物为主。